血浸一江山 捐軀報國恩
文/陳忠 圖/青年日報
一江山為浙東臺州灣椒江口外大陳列島之離島,距離大陸約三十餘公里,北至頭門山九公里,南至大陳島十七公里,係由北江山與南江山兩座島嶼組成,全島一‧二平方公里,北江山大,南江山小,中間隔著一條寬約百餘公尺狹長水道,形如內江,東港口與西港口相對,似在海中寫下粗壯的「一」字,故名曰「一江山」。
民國四十二年七月,韓戰雙方達成《停戰協定》,中共對外軍事武力漸轉移至臺海,集結重兵於浙東,共機亦逐次進駐於上海、寧波一帶,積極準備進占大陳列島。就戰略言,一江山為大陳列島北部屏障,除可以觀察海門方面共軍海上動態,更可收集敵情監視共軍與掩護大陳之任務。因之,中共若要奪取大陳,必先攻克一江山。
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,共軍進犯一江山,島上國軍由反共救國軍編組而成,與敵奮勇激戰,因海空優勢不再,孤立難援,大部分壯烈殉職,震驚國內。
共軍陸海空聯合作戰
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五日,共軍首次以三軍聯合作戰型態,準備進犯一江山,下達一江山登陸作戰命令:以陸軍第二十軍第六十師第一七八團、一八○團第二營編成,區分為兩個梯隊;第一七八團第一、第二營和第一八○團第二營為第一波登陸部隊;以第一七八團第三營為第二波登陸部隊,共計三千六百多人,由第二十軍副軍長黃朝天擔任登陸部隊司令。
海、空軍方面:共軍總計投入各類艦艇一百八十八艘及火砲一百四十四門,組成火力支援部隊,負責掩護登陸部隊突擊登陸,並封鎖阻遏由大陳增援的國軍艦艇。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則投入飛機一百八十四架,其任務奪取大陳地區制空權,掩護地面部隊及水面艦艇,不致被國軍飛機攻襲,並對大陳國軍雷達站、指揮機構進行轟炸,直接支援作戰。
國軍兵力部署與戰備
民國四十三年五月,共軍攻陷東磯列島,一江山即處於頭門山共軍砲兵射程內。十一月一日,頭門山共軍向一江山猛烈砲擊。是月敵空軍兩次空襲一江山,至此一江山戰雲密布。十一月七日,國防部部長俞大維等人赴大陳、一江山視察後,研判共軍有先行孤立一江山,再進而攻取之,做為進犯大陳列島徵兆。
一江山戰鬥爆發前,駐防島上國軍兵力:司令部轄一個直屬中隊、突擊第四大隊(轄四個中隊及一個通訊中隊)、突擊第二大隊第四中隊及一個砲兵中隊,總計官兵一○三○人(含配屬電臺人員十人)。主力在北江山,司令部設在北江山制高點二○三高地;突擊第二大隊第四中隊守備南江山,突擊第四大隊及砲兵中隊守備北江山。在戰備工事方面:已建構完成永備型、半永備型工事為骨幹較完整的防禦體系。
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日起,共軍不斷對大陳及一江山進行空中偵察與海面搜索,加以山對岸共軍活動與通信聯絡日趨頻繁。大陳防衛司令部研判:「共軍可能於近日天候良好之際,進犯一江山,並以三軍聯合強襲,實施兩棲登陸作戰。」遂電令一江山司令王生明,嚴整戰備,並令第四十六師第一三六團第三營與反共救國軍編成敢死隊,準備支援一江山。後因天候不佳,且無海、空軍掩護而作罷。
我軍奮戰共軍難發揮
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八時起,共軍空軍對一江山國軍主要陣地及指揮所實施首波攻擊與轟炸。十二時七分起,頭門山共軍砲兵對一江山實施破壞性射擊,一江山部分陣地被摧毀。十二時十五分至十三時二十二分,共軍七十餘艘登陸艇船自高島、鯁門島、頭門山起航。十三時三十分,敵空軍對一江山實施第二波攻擊。一江山前沿突出部工事大部分被摧毀,通信聯絡中斷,指揮癱瘓,為共軍登陸創造有利條件。駐大陳國軍砲兵雖然向共軍進行攔阻射擊,但遭共軍海岸砲兵及航空兵的火力壓制。我海、空軍,或因天候或遭敵攔截,未能適時支援戰鬥。
一月十八日十四時二十九分,共軍第一波登陸部隊主力在北江山樂清礁、北山灣地段登陸。共軍在砲兵和空中火力支援下,迅速攻占北江山我第一線陣地。十四時三十三分,一股共軍在北江山西部登陸,敵以艦砲向我軍進行猛烈火力壓制射擊,並突破我軍封鎖線。十八日下午,共軍第二波登陸部隊陸續在一江山登陸。在共軍登陸一江山過程中,國軍主要據守在碉堡陣地裡,憑藉支撐點,全力以火力狙擊已登陸的共軍。共軍在灘頭登陸時,雖遭到我軍重創,但我軍不敵共軍人海戰術,至十八日十五時,共軍在海、空軍及砲兵火力支援下,我灘頭陣地大致都已淪陷。
共軍攻陷我灘頭陣地後,兵分數路向我縱深陣地展開攻擊,敵我雙方進行塹壕戰鬥。共軍在海、空軍及砲兵火力支援下,向島內預定方向進犯。然而,受到島上地形限制,共軍戰鬥隊形被割裂,加上我軍奮勇抵抗及火力壓制,造成共軍火力難以有效發揮,傷亡頗重。十八日十五時左右,共軍攻陷瞭望村後,即以主力攻擊一江山司令部所在的二○三高地,戰況激烈,最後王生明司令親率預備隊,在對敵逆襲失敗後,以手榴彈自戕成仁。
共軍突入我北江山陣地時,另股共軍在南江山登陸,我軍雖然奮勇抵抗,南江山仍於十七時三十分失守。十八日黃昏後,一江山仍有國軍據險奮勇抗敵,至十九日二時,一江山戰鬥大致已結束。共軍掃蕩戰場,對藏身碉堡頑抗的殘餘國軍,使用噴火器摧毀碉堡將其燒死,並俘虜部分已失戰鬥力的國軍。
守備一江山的突擊第四大隊大隊長王輔弼在被共軍俘虜後曾言:國軍無法固守一江山的主要原因有三點:一是沒有國軍增援。二是共軍兵力較國軍過於雄厚。三是共軍出動陸海空軍,火力強大,國軍遭受敵砲火壓制。一江山戰鬥結束後,國防部對此役的結論則是:缺乏強大海、空軍支援,成為孤軍挨打局面。
赤膽忠魂壯志泣鬼神
一江山戰鬥有關敵我傷亡數字,我方及中共眾說紛紜。共軍傷亡人數,中共說法是:傷亡一千四百一十七人,其中陣亡四百五十四人。我方則估算共軍傷亡應在兩千人以上。至於國軍傷亡人數,《一江山戰鬥檢討》記載:七百二十人陣亡,負傷三百餘人。
共軍攻陷一江山,島上國軍壯烈犧牲,震驚朝野,時國軍在大陳地區已喪失制空及制海權,共軍恐將隨時進占大陳。在國防部長俞大維的建議下,蔣中正總統考量撤守大陳列島,可以縮短防線,集中兵力於臺澎金馬地區,最終接受美國提出的大陳撤守協議。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大陳軍民在國軍與美軍協助下,聯合實施「金剛計畫」,轉進臺灣。
一江山之役,國軍面對共軍出動陸海空三軍大舉進犯,縱使孤立無援,仍與敵奮戰到最後一刻,發揮軍人志節。為此蔣中正親自出席在臺北舉行的追悼一江山成仁烈士大會,並頒「民族正氣」橫額誌輓,以感念表彰殉職國軍官兵。政府除以鳳山陸軍官校外的一條馬路命名為「王生明路」,以表彰王生明將軍忠勇愛國之情操;更在臺北市擇街道,命名為「一江街」,街附近設立「一江公園」,園中豎立有「一江山殉難烈士紀念碑」,以使國人緬懷為此役壯烈犧牲的國軍將士。一江山戰役彰顯了軍人執干戈以衛社稷,捐軀報國無畏犧牲的忠義精神。
(點閱次數:2147)